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360°虛擬線上考古 – 一世風沙一眼繁華:敦煌莫高窟篇

banner
圖片來源:敦煌旅遊局網頁

公元前139年,西漢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從長安(現稱西安)出發,出使西域,原是為聯合大月氏對付匈奴的軍事戰略目的,後來雖未達成原來目的,卻因張騫對西域諸國詳細的風土民情、物產資料及往返路線,開通了東西方的貿易交流,讓絲綢之路成為東亞至歐洲之間的陸上貿易通道,也讓酒泉、敦煌、陽關、吐魯番、喀什、哈密、伊寧等這些絲路線上的城市從此躍然紙上,佛教和佛教藝術更是循此路線,經敦煌傳入中國。公元366年,北魏拓跋燾統一華北前的前秦時期(五胡十六國),一位名叫樂僔的僧人在絲路必經之地-敦煌的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鑿了第一個石窟,此後經過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朝代,一直到元朝絲路沒落、敦煌淡出世人視野,約1000年的時間,東西往來的商人、旅客和地方仕紳,不管來自東土或西域,陸續在這裡修建佛窟,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在這裡匯集、交融,讓這裡成了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藝術寶庫和佛教藝術畫廊,它就是「莫高窟」,也稱「千佛洞」。
莫高窟融合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現存洞窟共735個,學者將其分為南北兩區。南區主要是禮佛活動的場所,也是對外開放可以參觀的區域,整個南區保存各個朝代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87個,對外開放參觀約60-70個,其中最大的彩塑高約36公尺,為唐代武則天時期建造的第96窟「北大像」-彌勒佛造像,為一通頂大佛窟,窟外的紅色木構窟簷高45公尺,依靠山崖而建,遠觀似一座雄偉壯觀的九層樓閣,故俗稱九層樓,也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北區保存了248 個洞窟,其中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僅有5個,其餘243個洞窟是歷史上僧人坐禪修行、居住以及埋葬靈骨的場所。
彩塑像種類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而形式則有360度表現人物的圓塑、只做出人物三分之二左右的浮塑、用類似於製作蛋糕或者月餅的模具製作的影塑等三種。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出資建造洞窟者)、裝飾圖案等7類題材,描繪的內容則為當時的生活場景,包括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等世間萬象,因此也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鮮明記載著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各種不同類型的建築,包括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樑、客棧等,及其豐富的建築部件和裝飾,如斗拱、柱坊、門窗等,反映了北朝至隋唐的建築面貌,這些都成了研究學者的寶貴資料,而宋代以前的畫作現今大都已不復存在,莫高窟內的壁畫因此更顯珍貴。風格上,前秦時期有西域色彩、魏晉南北朝形象則較修長清逸、隋唐華麗圓潤、宋朝主要延續晚唐風格、元朝則有密宗色彩。接著我們就來參觀一下吧~


        備註        
☸ 連結的全景漫遊網站為「數字敦煌」,有時該網站會異常、無法觀看,若遇此狀況,只能改天再看,請見諒。
☸ 對敦煌壁畫有興趣者,可註冊數字敦煌網站帳號,登入後可觀看超大解析度圖像,庭台樓閣、人物手勢、衣帶裝飾、山水風景清晰可見。


      257 窟        [點我前往]  該網頁下方有全景漫遊
開鑿於北魏(公元386-534年),宋朝重修,最有名的是繪於西壁的「九色鹿」故事,畫面採用橫卷連環畫的表現形式,按兩頭開始、中間結束的特殊順序布局繪製,講述善良的九色鹿在恆河救起一個落水者,此人獲救之後卻見利忘義,向宮廷告密,帶領國王一行人馬捕捉九色鹿,最後因違背誓言受到懲罰,口吐白沫、全身生瘡而死的因果報應故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曾臨摹了21幅壁畫,於1981年出品《九色鹿》動畫片,全片約25分鐘,在美術設計上保有北魏壁畫的獨特風格,不僅在當時家喻戶曉,至今仍是代表中國本土動畫的經典作品。觀看古早的運鏡風格,再加上40年前原汁原味的開場旁白與配樂,非常有年代感,有興趣的,我們也可以先跳tone來看一下~  [點我看動畫]
圖片2   圖片3


      285窟        [點我前往]  該網頁下方有全景漫遊
開鑿於西魏大統年間(公元535-556年),唐、宋、西夏、元重修,公認是莫高窟早期內容最豐富的一窟,洞窟西壁繪有佛教和印度宗教神祇,包括濕婆、鳩摩羅天、帝釋天、四天王等,西壁南北龕上部接近窟頂處,則是日神、月神和諸天星辰的天象圖。窟頂四周,畫著中國傳統神話諸神,有伏羲、女媧、風神、雨神、雷神等。四壁亦繪有佛教故事畫,長卷連環畫或單幅畫都有,著名的「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繪於南壁,四壁下部一周則畫有山巒樹木、飛禽走獸。在同一洞窟中,既有印度的日月神,也有中國的日月神-伏羲女媧;既有印度的大力士藥叉,又有中國的大力士烏獲;既有印度的飛天,又有中國的羽人,還有中西方不同風格的風神。融合了佛教、中國神話、道教、印度婆羅門教等諸神,中西方不同風格的藝術在此處匯集。
圖片4


      220窟        [點我前往]  該網頁下方有全景漫遊
建於初唐,貞觀16年(公元642年),中唐、晚唐、五代、宋、清重修,是初唐時期的代表窟。此窟壁畫原本全被覆蓋,繪以滿壁千佛,後於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工作人員發現逐漸脫落的壁畫隱約露出色彩艷麗的早期壁畫,後來小心剝去四壁的上層壁畫,令人驚艷的初唐藝術傑作才得以重現世人眼前。各面壁畫每幅皆是上乘之作,據考究應該是由來自中原技法高超的畫師帶領一個團隊完成的,東壁繪維摩詰經變,南壁繪無量壽經變,北壁繪藥師經變,其中維摩詰像被譽為人物畫精品,而問疾的帝王與隨行大臣畫像,竟與現在很有名的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其中一位帝王-晉武帝司馬炎如出一轍,同樣都創作於初唐時期,究竟是誰參考了誰的創作靈感?另外,藥師經變中下方的樂舞圖中,繪有樂師28人分坐兩側,中間有2組舞伎共4人,跳的可能就是來自西域、唐朝富有盛名的「胡旋舞」,4位舞伎各呈現不同的旋轉姿勢,巧合的與南壁無量壽經變的樂舞圖中2位舞伎的旋轉姿勢,組合展示了旋轉姿勢全過程的連續性動作,讓人看得著迷。而剛剛提到的樂師28人,左側有15人,演奏樂器有羯鼓、答臘鼓、鞀鼓、拍板、橫笛、尺八、篳篥、笙、貝、豎箜篌,另有1人耍盤歌唱;右側樂隊13人,樂器有腰鼓、都曇鼓、毛員鼓、拍板、方響、橫笛、篳篥、排簫、箏、阮咸,也有1人耍盤歌唱。中央有燈樓1座,舞伎兩側則各有燈樹1株,場面華麗輝煌,似仿唐代元宵燈節的宮廷樂舞表演,隋唐時代是中國樂舞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所以樂舞景象在莫高窟眾多唐代壁畫中都有所描繪,而本窟的樂舞圖也是研究樂舞的寶貴資料。
圖片5

圖片6

      320窟        [點我前往]  該網頁下方有全景漫遊
開鑿於盛唐(公元712-756年),中唐、宋、元重修,是盛唐時期的代表窟。窟頂藻井畫雲頭牡丹井心,周圍方勝紋、半團花、菱形紋、團花、鱗紋、垂角鈴幔帷邊飾以朱、青、綠敷色疊韻,色彩濃豔厚重,保存猶新,四披千佛,為唐代圖案佳作,值得細看。而南壁千佛之中有一釋迦說法圖,上部繪有4位飛天,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飛天」,黑其實是因為著色氧化的緣故,不過因為這4位飛天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僅借兩條長巾便輕盈飛舞,表現天女散花的神采,兩兩相對飛舞,相互追逐、呼應,呈現出輕鬆愉快的精神境界和姿態,所以不影響其美感,仍是莫高窟飛天藝術中傑出的作品。
圖片7


      112窟        [點我前往]  該網頁下方有全景漫遊
建於中唐(公元756-846年),是個僅能容納5人的袖珍小窟,卻因為有名的「反彈琵琶」樂舞圖而聲名大噪。在洞窟南壁東側的觀無量壽經變中,平台上有6人樂伎分坐左右,左側樂伎持鞀鼓雞婁鼓、橫笛、拍板;右側樂伎持箜篌、阮、琵琶;在樂伎中間,有一舞伎合著音樂,屈身吸足,舉琵琶至頸後,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她就是有名的「反彈琵琶」舞伎。現在敦煌城中心也特地建造了一個「反彈琵琶伎樂天」雕塑,成為敦煌城標。另外,本窟人物肌膚銀光閃爍,是五代重修時塗布的雲母粉。在敦煌石窟群中,共有10多幅反彈琵琶圖,如61窟、85窟、98窟、108窟、156窟、159窟、172窟、196窟、231窟、榆林窟16窟等。
112


據統計,敦煌壁畫中有音樂題材壁畫的洞窟達200多個,繪有眾多樂隊、樂伎及樂器,不同類型樂隊有500多組,吹、打、拉、彈各類樂器40餘種,共4500多件。其實莫高窟大多數壁畫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間社會生活、風俗習尚的舞樂場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樂舞、民間宴飲和嫁娶舞樂,有經變中反映宮廷和貴族宴樂歌舞場景,也有天宮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飛天、供養伎樂等歡樂的佛國景象。這些現在還保存著的珍貴樂舞場景圖,讓現代的音樂家得以復原了許多古老的樂器,也讓舞蹈家新編了許多優美的舞劇。

      榆林窟第3窟        [點我前往]  該網頁下方有全景漫遊
同屬敦煌石窟群的榆林窟第3窟,建於西夏時期(公元1032-1227年),是最具代表性的西夏洞窟,窟內漢、藏民族,顯宗、秘宗的佛教藝術都有,獨具特色,也顯示西夏時期秘宗信仰的普遍。窟內西壁南北兩側各畫一幅巨大的《文殊變》、《普賢變》,是本窟最精彩生動的壁畫。這兩幅畫均以水墨山水為背景,布局和風格承襲宋代山水大畫家郭熙、范寬的技法,運用了高遠、平遠、深遠三遠法,描繪出蒼茫凝重、極富質感的山水風光,繪畫技法與水平都呈現出宋代山水畫的最高成就。特別一提,西壁南側的《普賢變》圖中左側有個唐僧取經圖,描繪玄奘立於崖邊,雙手合十,遙拜普賢菩薩的情景,而玄奘身後畫的是一個猴面徒弟與馱著佛經的馬,猴面徒弟看起來就是「孫悟空」的形象,繪製時間比明代吳承恩寫小說《西遊記》的時間還早300多年。另外在東千佛洞也有發現唐僧取經圖,玄奘身後跟著的一樣是猴面徒弟跟馬,學者考據,猴面徒弟原型應該是胡人-石磐陀,玄奘在瓜州(甘肅境內)收的弟子,玄奘口述、弟子寫成的《大唐西域記》有他的記載。或許胡人比漢人的毛髮更加豐富,又散髪,形象似猴,所以後人有了想像空間,將石磐陀與猿猴聯想起來,同時石磐陀在傳說中以「胡僧」之名示人,很可能訛變爲「猢猻」,而猢猻就是獼猴,所以成了孫悟空的原型。
002-003

除了上述介紹的幾個精彩的洞窟外,數字敦煌網站總共建立了30個經典洞窟的數位化資料與720度VR全景漫遊,喜愛佛教文化的人,可直接連結至該網站繼續參觀 https://www.e-dunhuang.com,很多洞窟,即便飛到敦煌也不一定能親臨現場參觀,很珍貴的數位實境資料喔!

還有,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也是知名的服裝設計師-楚艷,和她的搭檔崔岩,從8000幅敦煌壁畫中,挑選最具特徵的20位供養人畫像,還原服飾,相當精巧細緻,最後也來分享網上的這則文化訊息,讓大家一飽眼福。[點我前往]
還原服飾1  還原服飾2

圖片來源:https://read01.com/LdGMeQM.html#.YQDCcI4zaUk


                                                                                                                                         本網頁除特別註明外,圖片來源為數字敦煌網站截圖
 

瀏覽數: